0509 044

破天荒第一遭,自己在家炸鹽酥雞,。

 

 

上週末跟幾個要好的大學同學約在台南餐敘,週末的餐廳人聲吵雜,左右都是聚餐的人群,我們一行五大三小倒顯得最小攤,被安排在餐廳最角落的桌子上。用餐時,大人們忙著哈拉交換各種訊息,從最近閱讀的書籍到防曬乳的品牌分享,從內衣的挑選到夾腳拖的選購,聊得不亦樂乎!朋友的兩個大孩子忙著在桌上畫圖,天馬行空的邊畫邊解釋,也玩起小筆電裡的拚圖遊戲,還要張嘴吞下爸媽送到嘴邊的各種食物。餐飲間,隔壁桌的團體聚餐偶爾爆出響亮的大笑聲,總要引得一陣觀望停頓,一頓飯大小吃得都不甚專心。

 

 

B啾被安排在最角角的位置,兩邊坐著爸媽,有爸爸在旁邊盯著餵食,我很安心的跟好友們聊天。飯吃了好一會ㄦ,弘毅看了B啾一眼,說:「他很能坐嘛...。」我回頭望了一眼小子,安靜的坐著讓爸爸餵小牛肉塊,眼睛不斷的看著週遭的人事物,很是打量的意味。因為話題挑起了孩子,於是,大家討論的事情就從民生八卦轉移到育兒的經驗分享。大家一致認同在外用餐,實在很難讓孩子好好安坐吃飯,總有那麼多的各種旁鶩足以讓孩子分心,甚而無法安坐用餐!於是姐妹們聊起了孩子吃飯的規矩,也討論了一些有關孩子吃飯的教養主張。

 

 

關於孩子的飲食,我認同吃飯要有吃飯的規矩,這規矩除了乖乖坐好以外,還包含用餐具的規矩、喝湯吃菜的規矩、餐桌禮儀的規矩...。對於孩子進餐時要乖乖坐好吃飯(坐好吃飯不只是規矩,這個動作還有益消化健康...),我很堅持,然而,對於進餐「時間」,我就比較彈性。我常常想,對於孩子吃飯的時間是大人說了算,還是可以尊重孩子自己的進食時間呢?ㄧ天吃早中晚三餐,這不是人類的動物本能,這是社會馴化的結果。作為一個社會人,我遵從這個大原則,然而,能不能偶爾容許犯規呢?別說孩子了,就連是大人的我們,偶爾也會有那麼幾餐不定時!ㄧ個每天中午12點準時吃午餐的人,也總會有那麼幾天在12點時並不餓不想吃,要等到一點半兩點才餓才想吃飯啊,這個經驗每個大人都曾有過哩!當下不想吃很可能只是因為現在還不餓,然而,現在還不餓並不代表等等不餓;而當餐不想吃也不代表就完全不想吃,也許只是想吃少一點。如果這些例外不能允許,因為當下拒吃,就要換來ㄧ整下午或是ㄧ整晚的餓肚子,實在有點不近人情。專家說,ㄧ天三餐定時定量最健康,我不反對,然而,追求健康的同時是不是也該合乎人性?

 

 

養過孩子的爸媽都知道,孩子餓了,自會安靜乖巧的坐著吃飯,如果不餓,要孩子乖乖坐著吃飯就會變得很困難。也因為這樣,所以很多教養書才會提醒媽媽們要注意孩子飯前的零食量,也才有很多教養理論主張就讓孩子餓一餓,下一餐自然就會乖乖就範安靜吃飯了。我認同要注意孩子正餐前的零食問題,但,我反對蓄意「餓孩子一餐」的教養理論。我不是怕孩子餓肚子,也不是捨不得孩子一餐不吃,我只是覺得「餓孩子一餐」的理論來源有問題。「餓孩子一餐」的理論是認定孩子是故意搗蛋貪玩不吃飯,所以才決定以「餓一餐」當作一種懲罰,讓孩子體驗匱乏感,從而懂得珍惜。問題是,不虞匱乏是基本人權,讓一個小小孩感受到食物匱乏的恐懼,這樣的教養意義何在?讓孩子感受到饑餓感,已經夠了,蓄意餓一餐,則大可不必。生物有覓食的本能,搗蛋貪玩不吃飯都是表象理由,真正原因還在於「不餓」,不餓的原因有很多,扣除身體不適的因素外,點心零食吃太多、運動量不夠都是孩子不餓的原因,而放縱孩子吃太多點心、睡太久導致運動量不足...,錯的是大人,受懲罰的卻是孩子,這是什麼道理?就算真的有孩子因為貪玩而願意忍受一時之飢,那又怎地?大人能接受孩子因為上課、寫功課、學才藝而延遲進食,獨獨不能忍受孩子貪玩而不立刻吃飯,然而,對小小孩來說,玩耍不正是孩子一切學習的基礎嗎?再說,我們難道沒有因為貪看一本小說、一部電影、玩一個遊戲而忍著飢餓延遲吃飯嗎?大人做得,孩子就做不得嗎?為了孩子的健康著想,大人可以勸導孩子餓了要吃飯,甚而教導孩子辨別先後順序,斷然反其道而行禁食,我實在不甚認同!

 

 

B啾平日吃飯還算中規中矩,氣氛好、餐點佳、肚子餓、心情對時,頗耐坐,一頓飯吃下來個把鐘頭也還能坐得住。偶爾,狀況不對,坐個十幾二十分鐘就坐不住了。對這個情況,爸媽通常都會用拖延戰術,想辦法讓孩子坐在餐椅上繼續吃飯。萬一成效不彰,他堅持要下來,我會問他還要不要吃飯?如果他明確表態說不要,那就暫停餵食,讓他下餐椅自己走動玩耍,爸媽自己先吃飯。等到爸媽用餐完畢,我會試著再餵幾口,他肯吃就吃(餵食時,通常是爸媽就定位,讓B啾自己走來就食,盡量不要追孩子吃飯...),如若還是不吃,那就收起來不餵了。(還不會說話時,我就嘟食物,嘟幾口都不吃,就收起來!!...)我們讓B啾自己決定要不要吃,而不是片面的決定給不給他吃!

 

 

接下來,我會衡量孩子的進食情況來做因應,如若吃的量還可以,餐與餐之間就不刻意再給他食物,最多就是吃點水果。如果吃的真的很少,那午睡醒來、或是一兩個鐘頭過後,我會視情況給他一杯鮮奶、幾片餅乾,哄著他多少吃ㄧ點。他餓了討食物吃,我會給點東西吃,給點心的方式很輕食,盡量讓他有點饑餓感,以維持下一餐正餐的用餐情況。不給點心吃、或是吃的點心少時,我會刻意把下一餐的用餐時間稍稍前移。萬一,功課做足還是破功,因為正餐不吃導致很餓、點心吃太多又影響了下一餐時,那......,就影響吧(也只能兩手一攤...)!隔天,我會記取教訓,特別留意B啾進餐的狀況與進食的食物內容,盡量不重蹈覆轍,盡量在隔天就更正過來。

 

 

我認同教養要自小紮根,做對的事情,即便面對的是小小孩,父母該堅持就要堅持。然而,影響吃飯這件事情的因素太多,包含當天的身體情況、精神狀態、進餐氣氛、用餐環境、餐點合胃口與否......,在在都會影響孩子的進食狀況。完全泯除這些可能發生的原因而單就表象的結果來做結論,我忍不住想替孩子抱屈,實在太過了ㄚ!由此,我忽然能明瞭何以教養書籍如此汗牛充棟,原來是每個父母都有自己的秉性氣質,發展為自己的教養心法時,就不免各說各話、各有主張了。

 

 

另外,分享一個看法──BUBU老師曾說過,聚餐時,孩子坐不住不是孩子的錯,是大人錯估情況。大人之間的聚餐往往一坐就是兩個鐘頭,猶嫌不足;然而,兩個小時的餐會對孩子來說已經是漫漫長日了,當然坐不住。社交應酬,畢竟不是孩子的強項呀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人咖啡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