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06 093.jpg  

爸爸說咖啡不能喝,但是,同意讓小老虎聞聞咖啡香氣。

 

 

懷孕五個多月時,瓊惠與淑儀約了在台南碰面,我跟男人從嘉義出發。出發前,我事先就跟男人說過要他先電話問行駛路線,男人不聽,說估狗一下地圖就知道了。好吧,那就估狗地圖吧!結果,不知道是我的文字理解有問題,還是轉述有問題(根本就是男人有問題...),總之,兩個人不斷在陌生的道路上繞轉,眼看約定的時間已經到了,我們還在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鄉間小路上瞎繞,根本不知身在何處。心急遲到的我開始忍不住叨念起來,被說了幾句,男人開始答辯,於是,無聊兩夫妻就在車上開始辯起文字的使用與語言的運用之類的議題,兩個人不斷的辯、不斷的說,說著說著,我忍不住就笑起來,哈,這真是好身教!那時候,我就想,處在這樣環境(槍林彈雨)中的小老虎如果言詞笨拙,鐵定很難在這個家庭找到發言空間,而且,在如此吵雜的觀摩研習下,我想,小子應該很快就學會狡辯這個技巧。(男人說:狡辯可以,如果言之成理不是不可以接受。)

 

 

果然,小老虎四肢不發達,兩片嘴皮子倒是先發展。自從小老虎開始說話,漸漸的,能說的字詞與能發出來的音也愈來愈多。截至目前為止,他能說的字彙已經有:路燈、電扇、郵差、垃圾車(除了車可以聽得出來,其他兩個字一團混,但是又確定他只有在垃圾車聲音響起後才發這個音...)、不要、黑貓(宅急便的叔叔統一都叫黑貓...)、丟掉、對不起、蘿蔔糕、GO、哈囉、蔔蔔...,這些在我看來十分困難的名詞,小人居然真懂意思、也都能說出口。更不用說:爸爸、媽媽、帽帽(媽媽的安全帽)、抱抱、貓貓、汪汪、兔兔、花花、包包(麵包)、麵麵、球球、ㄋㄟㄋㄟ(泛指所有可以喝的東西都較ㄋㄟㄋㄟ)、襪襪...等疊字了。 

 

 

隨著小老虎會說的字彙、聽懂的字彙愈來愈多,爸媽要教導的字彙也變多,而媽媽的困擾也開始增加。對於教導小老虎說話要不要用「疊字」這件事情,親友間兩派意見不相上下。不贊成教導「疊字」者,怕的是嬰兒語言說多了會影響他正常語言的學習。關於這點,我倒是不擔心。所謂「嬰兒語言」,就我看來,其實跟「嬰兒奶粉」一樣,都只具備階段性任務,時候過了也就不用了。(試看,週遭大人有誰說話一直是用〝疊字〞的?沒有嘛!除非是裝可愛,或是與小人兒說話,否則,正常大人說話沒人會在句子中夾雜那樣多的疊字...。)在語言學習的初始階段,重複的韻腳與重複的音韻有助於學習與記憶(所以流行歌曲韻腳壓得漂亮才能朗朗上口...),因此,疊字的使用在語言學習的初始階段有其必要,我並不特別避免教小老虎使用「疊字」。

 

 

 

雖然如此,「疊字」的使用偶爾也讓我感到很頭大。比如說:媽媽做的「麵包」叫「包包」,媽媽提的「皮包」也叫「包包」,如果小老虎眼前同時出現麵包與皮包,而媽媽試圖要跟他溝通時,該怎麼跟他說「包包」,說的又是哪一個「包包」?該怎麼跟他解釋此「包包」與彼「包包」?!難道要說從「包包」拿出「包包」?如果不說「包包」,要把「麵包」定名成「麵麵」,其實也沒什麼不可以,但要吃「麵條」時又該怎麼說,難道要說「條條」?而真正的「包子」出現時,又要怎麼稱呼?好吧,如果大家都同意,在牙牙學語階段的小娃通常都是「一詞多指」,那麼,饅頭、麵包、麵條、包子、水煎包、鍋貼、水餃...等食物,統稱都叫「包包」,也好,反正也算有個範疇(食物)。那皮包、皮夾、化妝包、大小包包呢?噯唷,大人各款包型都叫「包包」了,小孩子有什麼不可以?!不過,我實在很不喜歡在對話中一直聽到「這個」、「那個」的句子,因此,我大概也受不了小老虎以後指著一堆麵食說「包包」,而我得一個一個測試來了解...。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,我開始努力盡量把這類畫面減少(同樣名稱的東西不要放在同一個時間、同一個地點上...),並且開始盡量用約定的、通用的名稱來稱呼,把「名字」還給「物品」。

 

 

 

「正名」的困難,還不僅於此。讀到中文博士,我發現,我說話居然跟小娃兒一樣夾纏不清。所有的花都叫「花」,不管它是什麼顏色、哪種花瓣(除了少數幾種我可以直接稱呼名字的花朵以外...),所有的「菜」都叫菜,除非到超市看名牌,要不,我說不出來所有菜的名稱。所有天上飛的鳥都叫「鳥」,管他麻雀、白頭翁、喜鵲還是烏鴉?所有吃的魚都叫「魚」,所有昆蟲都叫「蟲」。鳥獸草木之名對我來說,一整個含混不清、亂七八糟,常常,在面對小老虎疑問與求知的眼神時,我總忍不住心虛而語氣模糊起來。我忍不住想,如果小老虎夠會表達,他也許要問我:「紅嘴的鳥跟黑嘴的鳥都叫鳥,那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顏色的嘴吧?」或是「大花與小花都是花,那小花什麼時候會長得跟大花一樣大?」...之類。到時,難道我要心虛的跟他說「白馬是馬、黑馬也是馬」之類的論調ㄇ?可是,「白馬非馬」論明明就說了白馬不是馬啊。我一邊東想西想、未有定案,一邊還得應付小人的學習,偏偏,小娃兒天生都很精,大人語氣中的不確定聽在他們耳中就是一整個不對,不對的句子就不必學、當然也就學不會。也就是說,在教導小老虎說話上,我只要語氣模糊,小老虎就保證學不會。〈因為媽媽隨時都會朝令夕改,每次問每次都不太一樣,那要怎麼學?...再者,一再重複說不確定的答案,愈說聲音會愈小哩...〉。

 

 

此外,當我忍不住嘲笑小老虎「一辭多用」時,卻發現自己就是這樣教的。

比如說:過年前,小老虎在龍山寺附近買的一雙襪子,上面有兔子造型,媽媽看了想要教他辨識兔子形狀,於是指著襪子說:「兔兔。」媽媽說的很肯定,小老虎學得很認真,一下子就會說「兔兔」。幾天後,回嘉義,隔壁陳奶奶送給小老虎一個兔子形狀的花燈,媽媽也興奮的說:「兔兔」,小老虎猶豫了起來,媽媽說完以後忽然想起那雙兔兔襪,一時心虛,馬上改口說:「兔兔燈燈」,結果.......。整個弱掉的氣勢,不要說自己過不去,連小老虎都不學哩。就這樣,小老虎後來就不再說「兔兔」了,好多兔兔喔!年曆上也是兔兔、繪本上也是兔兔,連買的卡通碗筷也是兔兔捏。

 

 

於是,隨著小老虎語言能力的大進展,媽媽決定要用正常的名稱來稱呼物品,把名字還給物品,教導小老虎正確的說法。甚至,決定開始要用大人的對話方式來跟小老虎說話。我發現,愈是正確肯定的說,孩子愈能了解;反之,顧忌孩子的了解能力而始終用簡化的句子與對話,除了不是很好的示範以外,還會影響孩子的了解與學習,說久了,也會影響大人自己的思考邏輯哩!人是群居動物,孩子要學會人類的溝通方式才能跟人溝通,作為孩子學習溝通的第一個老師,我但願自己能做好示範,既示範溝通的意義與模式,也示範良好語言所展現的文辭使用的美感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人咖啡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